回鍋肉


  回鍋肉是一道名菜,我在許多餐館都點過這道菜。東吃西吃,總不覺得有我自己做的好吃。
  尤其是口味不重,討厭蔥薑蒜的年輕人,肯定喜歡我的做法。
  至於口味重、上了年紀的饕客(就是很挑剔的老食客啦),對我這種「著重食物原味」的做法,也會喜歡。
  也就是說,不管什麼樣的人,都喜歡我的做法。
  絕不是自吹自擂。幾天前請朋友來家中小聚,桌上就有這兩類食客,端出我做的回鍋肉,滿桌都說「好吃」。
  先提醒大家,黃河食譜雖然以「簡單」為特色,但是回鍋肉有點複雜。
  做這道菜必須有一點耐性,再加上一點功夫,可是成果保證皆大歡喜。

食材與配料的準備

相片一:回鍋肉的食材與配料

  先說一聲抱歉,配料除了相片中的「辣豆瓣醬」與「甜麵醬」,還漏了兩項──豆瓣醬和高湯。
  大部分回鍋肉的食譜只用辣豆瓣醬。我試做幾次,覺得太辣;減低分量,豆瓣的味道又不夠,所以就自作主張加入豆瓣醬。
  由此可知,我不是「照著食譜」做菜的「廚匠」。
  學做菜,要跟有創意的廚師學,否則照著食譜做就成,何必浪費時間看那麼一大段說明?
  回鍋肉的食材非常簡單,只有三種:包心菜(或叫高麗菜)半顆、小豆干八到十二塊、五花肉一大塊(搞不清楚有多重,反正就是那麼一大塊──寬約七、八公分,長十五到二十公分)。
  接著,我要分開說明三種食材的準備。

包心菜

  包心菜要選擇「高山包心菜」(產地在海拔高的山上)。
  高山包心菜比較脆、口感較甜,價格也比較貴。
  如何區別產地在高山或平地?
  不必問小販,一眼就看得出來。注意看相片二,包心菜的中央「向上蓬起」,和相片三「緊緊包在一起」有顯著的不同。

相片二:高山包心菜

相片三:平地包心菜

  中央會蓬起的產地就在高山,否則在平地。
  高山包心菜為什麼好吃?
  日照充足,早晚溫差大。
  高山包心菜的中央為什麼會向上蓬起?
  問那麼多問題做什麼?
  這裡教的是做菜,不是上植物課,少廢話,專心學做菜。
  假如買不到高山包心菜,沒關係,平地包心菜口感差一點,但影響不了成敗。
  包心菜買回家,把菜葉剝成一片一片,再切除葉片中央的菜梗。
  
相片四:切除菜梗

  我討厭粗菜梗,破壞了美感與口感。我寧可整盤菜都不吃,也不會留下粗菜梗。
  切除葉片的菜梗,再用手撕成大約七乘七公分的方形。
  假如用刀,平滑的切口沾不了多少醬汁。同樣的道理,生菜沙拉的蔬菜也不可以用刀切。
  大約方形的葉片放進清水泡幾十分鐘。除了清除農藥,也可讓葉片吸收足夠的水份,呈飽和狀態。

五花肉

  五花肉不要去皮,要選擇肥瘦各半、均勻分布的才好吃。
  整塊肉沖洗一下,直接放到鍋子裡面,倒入清水,高過肉塊的上緣,煮二十到三十分鐘。
  肉要煮到全熟,卻又不能爛;爛了以後瘦肉一切就散,不容易切成片。
  簡單地講,就是把整塊五花肉煮熟。
  如何確定熟了沒有?
  食譜上說,拿筷子壓,沒有血水滲出就代表熟透。
  我從沒拿筷子壓過,因為即使煮得半生不熟也沒關係。
  當然,不能太生。太生的肉軟軟的,也不容易切成片。
  所以,先煮熟的目的對我而言,其實在「方便」把肉切成片。
  為了方便切肉,必須先等肉冷卻。否則,壓在指尖的肉塊燙得要命,如何切得好看?
  肉片的厚度大約零點五到一公分。
  當然不能太厚,否則一口吃下一大塊肉──膩!不過,也不能太薄。太薄的肉片容易「乾」。

相片五:切成片的五花肉

小豆干

  小豆干的準備工作最簡單,只要斜切成片(如相片六)。

相片六:小豆干斜切成片

  請注意相片六,那不是「縱劈」──這種刀工太難;而是「斜切」──左手微壓小豆干前緣,右手拿刀,刀口朝外,斜切下去。
  豆干片也要厚薄適宜。通常一塊小豆干切成三、四片,每片厚度零點五公分左右。
  小豆干切成片以後的形狀也類似正方形。
  這時你應明白,為什麼包心菜要撕成正方形。由於三種食材都是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,整道菜的「型」才美。

完整過程

  早上到市場,大約花兩百元買三種食材。回來以後一邊撕洗包心菜,一邊煮五花肉。等到肉煮熟了,拿出來擺進盤子備用。
  晚餐前……,當然是晚餐,誰家在中餐吃這麼一大道菜?
  晚餐前才將小豆干與五花肉切成片。太早切成片……,例如有一次早上我就切成片,然後放進冰箱保鮮,到晚上要下鍋前,豆干與肉片的表層都「風乾」了。
  炒菜的順序要注意:

一、油炸豆干片

  千萬不能炸太久,豆干片容易炸乾,硬了以後十分難吃。
  我都使用平底鍋,盡可能讓豆干片的兩面都炸到。等炸到表面微黃,咬起來有那麼一點嚼勁,立即熄火,傾斜平底鍋──如相片七──如此,比較容易盛出不含油的豆干片。

相片七:煎完豆干片時傾斜平底鍋

  看清楚相片七,右邊的油不是很多。說「炸」可能會誤導讀友,或許應該說「煎」。

二、爆炒肉片

  為了方便,這時要使用中式炒菜鍋。
  放入二至三湯匙沙拉油,油熱了以後把肉片一傢伙倒進鍋,快速翻炒,等到肥肉的部分微縮,咬起來有一點嚼勁,再倒入小半碗高湯。
  什麼是高湯?
  就是雞湯或豬骨湯。
  現成的高湯多半是罐裝,一開就要用完一罐,很不經濟。最近推出了鋁箔包的高湯,上面還有一個蓋子,打開以後用多少倒多少,用不完的可以放回冰箱下次用,方便許多。
  別忘了,煮五花肉的時候就有「肉湯」,那就是自製高湯。
  假如不加高湯,直接加水也可以。味道或許差一點,但絕不是關鍵。
  加入高湯最主要的目的,說穿了,只是希望菜不要「太乾」。
  肉片爆炒,加入高湯,之後迅速加入調味料──三中匙甜辣醬、兩中匙豆瓣醬、一中匙辣豆瓣醬,以及兩小匙糖。
  順便介紹一下,我把湯匙分為大、中、小三種(如相片八)。而所謂的一匙,是滿到堆成尖塔狀。
  肉片加入高湯與調味料,翻炒幾下;再加入豆干片,繼續翻炒。等炒到食材均勻沾上調味料,再下包心菜片。

相片八:小匙、中匙、大匙(由左而右──是不是廢話?)

三、炒包心菜片

  包心菜片佔的空間很大,這是必須使用炒菜鍋的原因。而且,還要分兩次炒。
  先盛一半的肉片與豆干片,留著下一餐吃,再將一半的菜片放入鍋裡。
  菜片佔的空間很大,不留神會炒到鍋外。通常我是左手拿鍋鏟,右手拿長筷,左右一起像是在「拌菜」。
  想辦法把菜拌勻。
  再等到菜片「微軟」,就大功告成。
  微軟的菜片才能保持清脆的質感。絕不能過頭,軟爛的菜片全不對味。
  假如炒起來太乾,可以再加一點高湯。不要多,「煮熟」的高麗菜不好吃。
  成品如相片九,很不錯吧?

相片九:回鍋肉成品

  唉,真糟糕,看到相片九,想起那天的菜香,現在居然餓了!
  相片一的食材可以做兩盤這麼大的菜。
  或許你想問:幹什麼做兩盤?開始的時候食材全買一半,這食譜不是簡單許多?
  對不起,問這問題的讀友可能不常上市場。不妨試試看──買五塊小豆干、四分之一顆包心菜、一塊和豆腐差不多大的五花肉──你好意思開口,我可不好意思。
  這道菜有什麼特色?
  沒有蔥、薑、蒜,辣椒少,口味淡;三種食材也是大眾口味。
  再簡單地講,這道菜盤子裡面的東西全都可以吃下肚。

回鍋肉食譜(兩大盤份)

食材:

  五花肉一塊(七乘十七公分),小豆干十塊,高山包心菜半顆。

配料:

  料一:高湯。
  料二:三中匙甜辣醬、兩中匙豆瓣醬、一中匙辣豆瓣醬、兩小匙糖。

做法:

  一、肉洗淨,整塊入水煮二十至三十分鐘,取出冷卻備用。
  二、包心菜葉去梗,手撕成七乘七公分小片。
  三、小豆干斜切成片,下鍋油煎,到表層微黃就先行盛出。
  四、肉塊切片,下鍋爆炒,當肥肉部分微縮,下料二,並倒入小半碗高湯,加入豆干片一起翻炒,等到調味料均勻,盛出一半留待下一餐。
  五、下一半菜片,「拌炒」到菜片微軟即可。
  別忘了,端菜上桌的時候,如果大家都稱讚好吃,要說這是黃河教的。否則,拜託說是自己自力研發,想像出來的。